“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四十年的影响:第一届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论坛举行

时间:2020-12-08浏览:778设置

12月6日,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环球360会员登录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四十年的影响:第一届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论坛”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冉主持开幕式,环球360会员登录校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许征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环球360会员登录、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苏州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31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共话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来自全国高校的近千名师生观看了线上直播。

李冉院长

许征书记

许征在开幕式致辞时指出,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征,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需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开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新局面。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入发展和更好地促进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领域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环球360会员登录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积极倡导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成果进行比较研究,以促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成果转化为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的丰富资源。她坚信,在本届研究论坛中各专家学者定能撞击理论思维、迸发学术灵感,增进研究共识,从而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推进到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批判和融合的新境界中,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向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中心推进。

陈学明教授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陈学明在致辞时指出,这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建国外马克思主义二级学科以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论坛,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热烈响应和一致好评。回顾改革开放全过程,一系列的理论创新都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有关,因此“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作为一个常设论坛,应该展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比较分析。首先,通过比较分析三者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理论形态的异质性,映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独特现实发生与理论生成;其次,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共同问题域与不同关注点做出深入的比较分析,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域,使国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空变换维度上助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王雨辰教授


仰海峰教授

第一阶段的大会发言由环球360会员登录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主持,王雨辰、仰海峰、李佃来、张秀琴、罗骞、吴猛、张双利、蓝江先后做主题发言。王雨辰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解释史与接受史谈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要在正确的哲学范式和哲学立场上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仰海峰以第二国际时代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切入点,指出应该在开放的视野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这是今天面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反思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潮的基本前提。李佃来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中国意义”为题,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西马在中国学术界从批判研究到开放式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张秀琴主要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的介绍与呈现,进一步说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40年间所取得的重要突破。罗骞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二者关系的梳理,指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发展要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以及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中进行。吴猛以《资本论》为文本依托,对反映论和认识论进行了探讨。张双利围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什么关注焦点是现代性批判而不是资本主义批判,分别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出发点予以了解释。蓝江通过对大数据时代多种社会现象的分析,反思批判理论所面临的重要困境,指出必须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建批判理论,比较研究新旧批判理论之间的差异,找到批判理论的新内涵和新价值。 

第二阶段的大会发言由环球360会员登录哲学学院张双利教授主持,车玉玲、郭丽双、杨礼银、颜岩、夏巍、竭长光、孙明分别做主题发言。车玉玲通过对后现代文化起源的追溯,指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对于虚无主义之根源与克服其途径的探讨,依然遵循了资本逻辑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完全不同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另一条道路。郭丽双围绕苏联解体前后俄国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指出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过了40多个年头,经历了去苏联化、西马化、中国化的探索过程,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国外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杨礼银在国际共同体的视角下,提炼出了两种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共性以及差异。颜岩以“马尔库什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为题,探讨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尔库什界划出三种类型的意识形态概念:论战的—揭露的意识形态、系统的—解释的意识形态、批判的—哲学的意识形态。夏巍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出发,进一步阐明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竭长光分别从国内马克思主义学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视角出发,比较分析中西方关于辩证法的“物质-矛盾”范式和“主客体相互作用”范式的区别,指出要立足于世界现实语境,更新关于物质-矛盾、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认识。孙民指出,在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多种形式中,实践批判是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批判,是其批判理论的核心,其价值指向是人的发展。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实践批判精神为我们分析中国的现时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参照,仍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阶段的大会发言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欲立副教授主持,王平、金瑶梅、陈祥勤、董新春、夏巍、冯旺舟、卢文忠、马援分别进行发言。王平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与虚无主义”为题,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文明危机的突围,当下应坚持在中国文明的具象性思维中摆脱虚无主义。金瑶梅认为,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为重建社会主义提供了可能性,但同时仍不可避免地带有改良主义倾向和新自由主义倾向。陈祥勤回溯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西方马克思主义传入国内的基本历程,指明当时国内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若干争论。董新春以“人民vs个人:中国马克思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超越”为题,指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百年发展中的相异趋势之根本,即两者对于历史主体问题的不同理解。胡绪明对当代西方左翼学者的共产主义观念进行了评析,提出西方激进左翼学者“新共产主义”的理论范式与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具有异质性,但在总体上并没有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冯旺舟基于对“政治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分析,提出“政治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多重维度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有益启示。卢文忠从“僵尸”的出场、比喻和泛用三个方面展开剖析,提出“僵尸”资本主义是当下资本主义批判的独特视域。马援以“英美文化马克思主义对索绪尔‘二分关系’语言辩证法的比较研究”为题,阐明两者具有共同的语境特征和相似的研究路径,以及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性。发言完毕后,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第四阶段的大会发言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夏巍教授主持,李春建、徐可、彭召昌、许晓丽、崔赞梅、李健、李银娥分别进行发言。李春建辨析了关于“非物质劳动”概念的争论,提出这一概念背后揭示出劳动新主体、资本新剥削和国家新角色等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建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徐可在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比较视域下,提出《资本论》以“辩证法”与“总体性”完成其“非均衡”的理论建构,打破西方经济学的“均衡”发展路径。彭召昌提出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评价秉承一以贯之的热情关切,中国学者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为原则,借鉴资本主义的本土批判,积极构建沟通与对话。许晓丽认为,21世纪以来西方左翼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审视是对美式资本主义发展方式进行反思的体现,西方左翼学者的思考依然向我们昭示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崔赞梅从生态文明思想渊源、生态文明思想旨趣、解决生态文明的途径和对生态文明的态度四个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逻辑”展开比较视域的探讨。李银娥通过对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诞生的历史处境的追问,对市民社会理论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内在契合进行剖析。

在研究生分论坛,来自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18所高校的14名博士研究生和12名硕士研究生分别进行交流。各位学生代表结合自身对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的理解,围绕“中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发言结束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夏巍教授和青年研究员彭召昌分别对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了精彩点评。

在论坛闭幕式上,环球360会员登录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王凤才教授提出,此次论坛进一步搭建了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的良好平台,充分展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理论功底和学术热情。在比较研究中,要先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力求做到事实比较与价值比较相结合、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相交织、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相融贯,以学术比较为主、以意识形态比较为辅,逐步完成从外在比较向内在比较的过渡、从间接比较向直接比较的过渡。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