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十一期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

时间:2020-07-15浏览:2476设置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十一期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


为活跃学术思想、营造学术氛围,78日至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举行了2018级博士研究生第一次学术报告会(总第二十一期)。本次学术报告会分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场、思想政治教育专场、党的建设专场、中共党史专场。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场,冯文韬以《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问题》为题,从国际贸易和国家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对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和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江可可以《马克思共同体理论视域中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研究》为题,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结论三个方面对社会治理共同体展开论述。金莉黎以《大一统:“典型治国”的政治文化基础》为题,围绕选题缘起、研究思路、主要观点三个方面展开学术报告,指出现代社会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中依然继承和发扬典型性治国传统,从而巩固中华文明国家治理的“大一统”格局。李超以《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为题,认为解决经济全球化问题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世界市场的分析框架之中。李思思以《全面理解和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与关键问题》为题,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了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了解的五个关键问题。廉国强对国家所有制进行了系统考察,提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在形式上并无差别,国家所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徐哲晟从“制度”和“治理”的关系角度切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政府在此次疫情危机中采取的不同举措及其效果,总结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治理能力的优势。杨慧敏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视域下对历史时代主体的思考》为题,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理论视野下,人的自由个性的解放与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二者是人类社会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顾钰民、朱晓慧、陈琳、严金强等老师对同学们的学术报告分别进行了点评与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场,安连新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从人的需要维度对对象性活动的发生、发展展开分析,提出“人的需要-对象性活动”的中国化表达;海娜以世界范围抗击疫情为背景探索中国主张的“积极的全球化”,探讨如何以和平方式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林小婷聚焦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张力,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民族诉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罗智芸就福山的“政治秩序论”的实质与缺陷,剖析马克思对“秩序”的批判,总结出中国国家建设的完善建议;石明星就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争论,解读人与自然是包含着差异的一体同一性关系、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之路;孙健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辩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解决我国“发展起来后的新问题”;王晓蕾聚焦马克思是否放弃“异化理论”问题,回应从“异化”到“分工”的问题并肯定异化理论的意义;吴燕从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的理论生成入手,在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探析了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的多重内涵,明确社会关系的统一性理解;于永超探讨了疫情危机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进入新的调适阶段和“时空超越”的可能。肖巍、吴海江、马拥军、谌中和等老师对同学们的学术报告分别进行了点评与指导。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场,马林海详细梳理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郭莹采用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及访谈、非结构式观察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情感教育的实证研究;魏燕玲基于后大众化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大学生的闲暇危机与价值引导;王振雷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网络文化育人何以可能的问题;蒋楚楚重新审视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李敏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实践应用;李莹莹详细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孙立在全媒体视域下审视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及发展路径;李春霞在知、情、意、信、行五个维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侍秋燕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论述了个体道德品质的培育和形成;杨飏在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变迁视野下总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张敏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层面介绍了时代新人的核心要素;赵成林基于复杂性视角,思考了区块链+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必要与可能。高国希、邱柏生、董雅华、张晓燕、张奇峰等老师对同学们的学术报告分别进行了点评与指导。



在党的建设专场中,黄冰琼同学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纪律建设的认识、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王婧飞同学从组织变迁的一般理论出发,从定义、具体内涵、总体特征等方面构建政党组织变迁的基础理论。田伟同学从宏观背景和微观视域两个角度阐述村干部新的角色定位,并就自己在调研中产生的问题与老师进行了交流。尹文同学针对城市空间区域化党建的治理困境,提出用区域化党建重塑城市治理空间的圈层空间结构与空间整合功能。赵强同学从空间理论出发,阐述高校中学生政治空间的主体及其关系、权力结构、运行样态、动力机制等问题及学生政治空间的模型构建,以促进高校治理。刘红凛、高晓林、薛小荣、朱潇潇等老师分别对同学们的学术报告进行了点评与指导。



在中共党史专场,顾宁以《1921-1927中共对外政策的特点和变化》为题,分析了中共早期处理对外关系、认识和处理民族利益方面存在的矛盾,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陆婷以《国民经济动员视角下的三线建设研究》为题,梳理了三线建设的鲜明特点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三线建设为新时期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提供的启示。张龙杰的《论邹韬奋的政治理想——以<萍踪寄语>为中心的历史考察》,论述了邹韬奋结合中国的时代背景在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指出了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和问题症结所在。史少毅以《论工农红军建设的生命线——以红军初创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为案例》为题,探讨了红军初创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论证了红军终保持强大的政治韧性,是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生命线作用的集中体现。杜艳华、杨宏雨、王涛、肖存良等老师对同学们的学术报告分别进行了点评与指导。



最后,参会老师与学生合影留念,此次博士生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学术报告会的开展,加强了博士生的学术训练,增进了师生间的学术交流,有利于促进博士生们系统深入地开展后期的学术研究工作。据悉,学院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常态化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

  

  

供稿:刘熙哲、杨易、邱紫君、蒋英勃、孙露露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