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九期博士研究生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
2019年11月2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博士生第一次学术报告会(总第十九期)在光华楼西主楼501、701、702室举行。本次学术报告会分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场、中共党史专场、党的建设专场、思想政治教育专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场。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场,安连新就当代中国马克思恩格斯需要理论的现状与问题做出探讨;海娜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之眼看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全球化为社会主义提供了新舞台;林小婷在“马列主义”的提出及演变过程中分析马列主义的国际主义实质、以及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理论的形成;罗智芸以《国家与革命》的问题为背景出发反思如何就国家问题与国外学者进行理论对话;石明星从分析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共同体思想出发,分析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孙健就《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王晓蕾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摆脱“历史决定论-历史非决定论”框架;吴燕解读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于永超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之变进行分析,归纳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质。
针对安连新的报告,谌中和老师指出需要用历史性眼光来看待马克思恩格斯需要理论;对于海娜的报告,马拥军老师指出需要注意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阶段的理论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相互交融的现实差别;根据林小婷的报告,吴海江老师指出应具体分析接收马列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过程;针对罗智芸的报告,马拥军老师指出需要从内容和方法两个角度分析国外马列主义、国外列宁主义;对于石明星的报告,户晓坤老师指出需要注意在二元对立思想基础之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基础之上的差别;针对孙健的报告,肖巍老师指出《发展》中关于如何与中国道路有机结合这一问题需要深化;对于王晓蕾的报告,户晓坤老师指出需要加强对历史决定论、机械决定论、马克思的决定论、波普的决定论等概念的理解;针对吴燕的报告,肖巍老师指出明晰社会基本矛盾导致了主要矛盾的变化,最终进入新时代这一逻辑;针对于永超的报告,吴海江老师指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论辨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中共党史专场中,顾宁以“早期中国共产党‘反帝’目标为主题,探究其确立与演变的过程;陆婷围绕抗战时期工业內迁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展开论述,对这两次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进行了比较研究;张龙杰以邹韬奋所著纪念文章为考察视角,对其抗战动员思想进行了探析;邹祥玲以五年计划文本为中心,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规)划的思想演变;史少毅以宣传、调查与组织为切入口,研究了国民革命军东路军第一路的政治工作。
针对顾宁的报告,杨宏雨老师指出要注意概念之间的差别,收集史料的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展;对于陆婷的报告,王涛老师建议,在启示部分应该谈及国防工业的地理迁移对当今工业布局的影响;针对张龙杰的报告,杜艳华老师认为要突出邹韬奋抗战动员思想的现实价值;根据邹祥玲的报告,肖存良老师指出,在文章结构上可分别阐述,避免重复性;针对史少毅的报告,杜艳华老师认为作为比较的基础性研究,对政治工作的评价分析要加强。
在党的建设专场中,黄冰琼对列宁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思想的理论来源、基本内涵进行了文献梳理和理论探微,并提出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现实启示;田伟对乡村治理视角下的“微腐败”问题的起源、历史演变、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并对“微腐败”的内涵进行学理分析;王婧飞从政党文件文本出发,对国外主流政党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的举措和经验进行了阐述;尹文从原子化社会的概念基点出发,对区域化党建中的人才资源动员进行了阐释;王婧飞对赵强的学术论文做了报告,对改革开放40年高校学生社团治理的发展历程、经验和启示进行了阐释。
针对黄冰琼的报告,刘红凛老师指出要深入挖掘列宁党建思想的文献材料,并从党建学科视角提出对现实问题解决的有益建议;针对田伟的报告,高晓林老师指出不能将市民治理理论直接用到乡村治理的理论中去;针对王婧飞的报告,朱潇潇老师指出研究使用的政党材料必须是最新的,并对不同版本的文本进行分类梳理,使文章内容更扎实;针对尹文的报告,刘红凛老师指出必须明确和正确使用原子化社会、资源动员等概念,并明晰研究范围。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场中,王振雷以“网络育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蒋楚楚详细论述了马克思劳动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之间的关系;孙立在对政治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及逻辑关系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辅导员政治胜任力的具体提升路径;李敏先是解析了法治思维的模式、构成要素及内涵,进而探讨了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内容和对策;魏燕玲围绕享乐论、实现论剖析了西方美好生活思想内涵的研究进路与视域交融;杨飏从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初步检索发现及反思不足三方面作了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回溯及展望——基于改革开放以来cnki所刊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可视化分析》;李莹莹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分析了大数据驱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何以可能及大数据驱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实践策略;郭莹阐明了“情感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并对与“情感教育”有关的国内外文献作了梳理;马林海先是阐发了苏霍姆林斯基德育目标的丰富内涵、进而对具体的德育目标论述作了辩证分析,及对苏霍姆林斯基德育目标的全面性、人道性、政治性作了系统分析;张敏主要剖析了时代新人培育与先秦儒家君子品格之间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关联;李春霞从主动与受动、外显与内隐、激活与抑制三方面深入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侍秋燕主要阐述了法律和道德的同源性、比较了法律想象与道德想象并剖析了想象中的道德与法律;赵成林先是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内涵,接着递进式剖析了预测何以可能、社会预测何以可能、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何以可能的问题。
针对王振雷的报告,邱柏生老师首先肯定其运用动力理论(系统教育律、个人教育律)来分析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三维进路的说服力,但是系统教育律、个人教育律整体的统一、斗争的状况与高校思政课改革如何结合起来需要进一步剖析。对于蒋楚楚的报告,张奇峰老师指出,还需讲清楚马克思劳动观的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深刻内涵。针对孙立的报告,邱柏生老师指出还需深入分析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之间的关系。对于李敏的报告,张晓燕老师认为选题欠缺创新性,并指出该研究需要关注法治思维教育在大学和中小学中的差异。针对魏燕玲的报告,张奇峰老师指出,该研究需要进一步剖析美好生活的内涵问题、要素构成问题。对于杨飏的报告,张晓燕老师指出,不能囿于做数据分析,每一次词频的变化都应做背景分析。针对李莹莹的报告,邱柏生老师认为该研究需要考虑破除体制障碍,如部门所有制的信息孤岛性及政治安全中的信息保护。对于郭莹的报告,张晓燕老师提出对于今天的思政教育理论是否有“情感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叙事方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针对马林海的报告,张奇峰老师指出,需要分析五个德育目标的关系,剖析其中某个目标是否有统摄性,或者其中是否有关联性。对于张敏的报告,唐明燕老师认为需要先对儒家君子人格及其养成机制作历史梳理,进而分析启发意义。针对李春霞的报告,王贤卿老师指出需要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之间的关系。对于侍秋燕的报告,邱柏生老师指出立论的支撑点还需要找一些名家的论点。针对赵成林的报告,王贤卿老师认为选题有新意,但是难度很大,并指出过程论要从效果来讲预测的变量及指标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场,冯文韬回顾经济全球化的成就,总结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问题,提出要以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作用推动技术创新,可以打破限制,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江可可兼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内在关联性,探析毛泽东社会矛盾思想的价值;金莉黎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形成一套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建构逻辑为本位的价值理念,并探讨民主政治背后的价值逻辑,从而论述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论述的价值之维;李超通过对四对概念:市场化不等于私有化;政府调控不等于政府干预;体制改革不等于体制转轨;中国道路不等于中国模式的探析,从概念辨析与话语建构两大角度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李思思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明晰国家资本主义的概念进而予以辨析;廉国强探讨了正确理解两个毫不动摇思想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关系,并指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两个毫不动摇在微观层面的特征,从而准确把握两个“毫不动摇”的科学内涵;徐哲晟从马克思的资本构成理论出发,对医疗服务价值的劳动价值论进行分析;杨慧敏立足于世界发展的视角,立足于本国发展的视角,阐明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发生逻辑及其内在旨趣。
针对冯文韬的报告,严金强老师指出研究意义和价值很大,但是对毛泽东社会矛盾思想研究的层次还没有体现出来;针对江可可的报告,周文老师指出“差序格局”这个社会学概念不要用在这种政治理论强的政治学研究中,要把政治学的基础做扎实;针对金莉黎的报告,宋道雷老师指出全球化中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民族国家,要明确好主体;针对李超的报告,郎秀云老师指出可以对概念进行历史梳理;针对李思思的报告,顾钰民老师指出讲“国家资本主义”要考虑是以国家为主体还是以人民为主体;概念的界定要规范有依据;针对廉国强的报告,严金强老师指出要注意两个毫不动摇的前提所在;针对徐哲晟的报告,顾钰民老师指出要注意行文的实用性;针对杨慧敏的报告,顾钰民老师指出要更加明确习近平的时代观是什么,马克思的时代观是什么。
此次学术报告会帮助同学们提高了对自己论文研究方向的认识,推动了后期具体研究工作的系统和深入。
(供稿:李文蕾、陈玉、孙露露、蒋英勃、杨易)